CCCM-3分会场主席 蒋云
蒋云,男,博士,生于1970年5月24日,江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副所长,中国复合材料学会第七届理事会荣誉理事。长期从事高性能复合材料增强用预成型体编织技术研究、产品及其装备研发。发表学术论文43篇,SCI检索11篇,EI检索9篇,CSCD收录20篇。授权发明专利9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取得5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主持和参加国家重大专项、国防科工局重点攻关、总装备部预研、科技部863计划、省基金、市人才等科研项目30余项,研究成果大都应用于型号部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排2),部级技术发明一等奖(排2)、二等奖各1项(排2),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排2和3)、三等奖1项(排2)。与研究所、上市科技公司、民营科技企业等多家单位建立了长期技术合作关系。个人荣获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第三层次)和南京市中青年行业技术学科带头人,中国硅酸盐学会第七届青年科技奖等荣誉称号。
会议专访
提问:请问您是如何走进复合材料行业的?
蒋云:我从本科毕业双向选择进入国家建材局南京玻璃纤维研究设计院第三研究所军工组工作,开始接触立体编织技术,得到了朱建勋教授、陆晓华高工等技术前辈的悉心指导和帮助,特别是朱建勋教授放手让年轻人勇挑重担,破格让我作为第二项目负责人承担“九五”三维编织攻关项目,并注重在项目研究过程中进行技术会商和指导,使我很快入门并在较短的时间内成长为立体编织领域行业技术带头人。朱建勋教授的一句话让我受益至今,也昭示了立体编织技术的发展趋势,“立体织物不光要做的出,还要做的好,做的好还要说的清,说的清还要上升为理论对实践进行指导”。在原单位实现了“立体织物做的出并做的好”的基础上,为了能让自己接受更大的挑战并使自己从事的研究工作更上一个层次,朝 “说的清和上升到理论”的目标挺进,我辞职到天津工业大学纺织学院读博士深造,读博期间强化了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对交叉学科的知识进行了补充学习,参加了多场国内外高水平的学术研讨和论坛,拓展了视野,进一步开阔了眼界。学习期间有幸得到了李嘉禄、万振凯、陈利教授的精心指导和培养,他们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言传身教的优良品质和亲力亲为的工作作风让我印象深刻,也更坚定了我从事立体编织技术研究的信心与决心。
提问:请问您如何形成如今的科研方向,在行业中如何取得现有的成就?
蒋云:九十年代初期,南京玻璃纤维研究设计院第三研究所军工组的立体织物研发处于起步阶段,结构、工艺门类单一,实现其结构的设备也只有细编穿刺和“老三向”两种设备,军品订货量受型号研制的需求起伏比较大。军工组如何发展成为一大棘手问题,当时身为组长的朱建勋提出了少发几次奖金把有限经费用于新结构、新工艺研发的技术兴组理念,并带头研究文献、做工艺试验,陆续开发出了三维编织、2.5D机织和编织等多项编织技术。在细编穿刺技术产品取得重大突破(1999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的基础上,又对三维编织技术产品的应用带头攻关,克服时间紧、任务重又面临重量级竞争对手的不利因素,带领研发团队加班抢时间、分析研究CT照片、提出工艺优化措施,在全体参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在三次试验数据比拼中,以质量稳定性最好取得了生产厂家取舍中的主动,并最终实现了三维编织技术产品在战略和战术型号产品上的成功应用,三维编织技术成果也获得了2014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提问:您最近的研究项目、成果,以及拓展的方向是什么?
蒋云:作为高层次人才引进调入江南大学后,根据江南大学的学科特点和产业化研发需要,我把研究方向重点放在二个方面:一是“老三样结构”(2.5D、三维编织、正交三向)的拓展应用,作为项目负责人开展了校自主科研计划重点项目基金“三维机织碳纤维复合材料多尺度结构设计及其界面力学行为”研究,作为主要参加人参加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2016年度定向项目“立体织物碳纤维/陶瓷基复合材料深海耐压舱的研制” 的研究。二是快速低成本工艺及设备研发。在研究传统针刺毡工艺技术上,把针刺和编织相结合开发出了单元层复合针刺新工艺和异型针刺成形新工艺。对缝合工艺进行技术升级,采用机械手实现大尺寸织物机械化自动缝合。
最近在立体织物行业中拓展的方向:一是立体织物组合结构及其成形工艺研发。在一件织物上根据性能和成本要求实现多种结构和多种工艺组合成形,以实现其最优性价比。二是对“老三样设备”(2.5D、三维编织、正交三向)的自动化升级改造。此“老三样结构”应用单位为此做了大量性能数据,得到过材料设计专家的一致认可,现在织物的研制进度和成本均满足不了应用需求,只有在设备自动化方面取得突破,其应用才会得到保障。
提问:您如何看待近年来复材行业的发展,您认为还存在哪些问题?
蒋云:长期以来,立体织物行业已形成了泾渭分明的两股力量:国企和民企。国企由于介入时间早、人脉广,获得的国家与地方的项目经费支持多,但由于体制与机制问题,创新动力较弱,创新迫切性不强,队伍凝聚力较差近年来优秀人才流失较多。民企多为国企出来的技术骨干和其它行业企业转型形成,由于独立从事立体织物研发时间短,具备的资质较少,较难获得国家和地方的项目支持,只能靠自身财力投入,普遍规模较小但创新动力和紧迫性强,由于有较强的市场意识和较高效的运作效率,现已逐渐成为立体织物行业的生力军。
对国企建议要优化体制、机制,建立创新激励模式,以产品性价比的提升幅度和产业化规模作为衡量技术创新的标准。对民企建议要在政策和银行信贷上予以支持,可采用项目里程碑的方式,对其试承担的项目进行里程碑节点考核和经费滚动支持。建议充分发挥高校在技术咨询、技术培训、新结构和新工艺研发以及装备升级和研制方面的实力与优势,开展产学研合作提升立体织物产品的质量和装备自动化,从而提高立体织物产品的性价比和市场竞争力,不断拓展立体织物产品的应用领域。
提问:请分析您所从事研究方向未来5年的发展状况。另外,为促进行业发展,您觉得可以在哪些方面推动复合材料产业化?
蒋云:未来5年随着创新融合由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过渡、进而实现跨越发展,会有更多的优秀企业进入立体织物行业,综合实力(人才、技术、资本和服务)的竞争将成为立体织物行业发展的常态,我所从事的研究方向未来5年在立体织物行业中的发展状况如下:
1.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技术将大面积应用于立体织物产品设计与制造全过程,节省设计、验证和优化时间成本,降低设计偏差,提高设计一次成功率。
2.立体织物装备的自动化水平将成为衡量产品应用领域和规模的先决条件,提高产品性价比在军品和民品应用领域都将十分迫切和关键。
3.随着装备自动化程度提高和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系统的不断完善,复杂精细化编织、超大尺寸编织将在高性能复合材料部件上大量应用。
为促进立体织物行业发展,我觉得需从立体织物产品设计、制造过程及装备三个方面来提升立体织物的产业化水平。立体织物是纺织复合材料的骨架,只有性价比高的立体织物才有高性能的纺织复合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