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30日 星期三
欢迎您来到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官方网站
学会动态
【光威杯】第七届获奖团队风采—574号团队
来源: 时间: 2023-11-23 浏览: 2355

一、研究生三等奖团队风采

团队获奖感言

感谢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及威海光威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平台,让我们有幸经历本次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在比赛场上,各支队伍“硬碰硬“,赛出实力,赛出水平,极大地提升了我们团队成员包括PPT制作、汇报能力等在内的学术水平。衷心希望学会的比赛越办越好,让更多的复材学子参与进来,同事也希望未来有机会能继续参加比赛。我们也将以这次比赛为契机,吸取其他队伍的先进经验,沉下心来扎实提高科研本领,向更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进军。

团队未来寄语

希望我们都能勇立“报国志”、练就“金刚钻”、砥砺“尖兵魂”,将国家命运和个人前途紧密结合起来,瞄准复合材料及其交叉领域工程技术前沿,面向国家战略目标和关键“卡脖子”难题,不断奋发作为、追求卓越,在“真刀真枪”的火热青春实践中磨砺突出科研创新能力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能力,快速成长为“钻研真问题、塑造真规格、锤炼真功夫”的国家战略急需人才。

团队成员介绍

温磊,团队学生负责人,曾获黑龙江省优秀毕业生、哈尔滨工业大学优秀毕业生、哈尔滨工业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哈尔滨工业大学优秀团员标兵、启明航天特殊奖学金等荣誉,在科研上他始终坚持“做一个努力且对国家有用的人”的理想信念,并将为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而不懈奋斗。此外,秉持着“服务同学,自我提升”的精神,他作为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研究生会主席带领研究生会开展各项志愿服务活动,举办多项校园文艺体育赛事,在学生工作及志愿服务方面有着突出的成绩。

1700718280380338.png

团队学生负责人温磊在比赛中的答辩照片

1700718313829740.png

团队学生负责人温磊主持航天学院研究生会会议照片

张紫琦、林家睿,团队成员,哈工大科学园轻质结构与热防护实验室里每天都有着他们身着白色实验服的身影,日常过着在实验室、宿舍、食堂三点一线的科研生活。对于他们而言,每次穿上实验服、带上实验手套,就会有一种自豪感,实验服不仅是实验的必需品,更意味着一种责任,一种对梦想的坚持,是科研探索路上的点滴积累。

1700718358816375.png

团队成员张紫琦在比赛现场照片

 

二、获奖项目介绍

(1)项目基本信息

微信图片_20231123134701.png

(2)项目概况

热防护材料是发展和保障超高声速飞行器在极端环境下安全服役的基石!目前为止,传统的陶瓷纤维由于实心结构的限制,隔热性能难以提升。通过材料组分设计或材料更新,也无法大幅提升现有陶瓷纤维隔热性能,纤维的中空结构设计成为解决这一棘手问题的突破点。因此,本团队通过创新性方法制备出一种中空氧化钇稳定氧化锆纤维材料。

此项目作为团队学生负责人温磊的硕士课题,自其2021年9月入学起开始推进。由于高性能纤维材料涉及国家利益,各国都是“关起门来搞”,对我国实行严格的技术封锁,使得国内陶瓷纤维领域发展缓慢,陶瓷纤维性能偏低,与国外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在隋超老师的指导下,温磊带领团队成员不断攻克前驱液成分设计、高温煅烧晶相化、纤维结构调控和纤维材料性能测试等难题,实现了材料工艺、理论和性能的整体研究。

团队在实现纤维中空和实心结构转变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以扩散速率差异、PVP分解产生的“气体推动“效应和纤维收缩为核心的纤维结构调控机理。开发的中空氧化钇稳定氧化锆纤维材料的拉伸强度可达439.56kPa(1200℃煅烧下),层状结构设计赋予其高达20%的形变,以“藕断丝连”的效果避免了灾难性断裂的发生。在力学性能足以满足隔热应用需求的基础上,中空氧化钇稳定氧化锆纤维材料能够耐受1300℃的极高温度,室温热导率低至0.019 W m−1 K−1,1000℃热导率低至0.103 W m−1 K−1,优于绝大多数的隔热材料。

1700718461186796.png

(3)科研历程

本团队成员均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杜善义院士团队,依托于特种环境复合材料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包括指导教师隋超副教授、团队学生负责人温磊及成员张紫琦和林家睿。本团队目前已在Matter、Nano Letters、Carbon等期刊发表高水平SCI论文5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2部,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青年项目及国防科技创新特区等项目十余项,获得黑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相关成果应用于我国高超声速飞行器热防护系统等航空航天领域。

中空陶瓷纤维的制备从一开始就面临着很大的困难,其生产工艺横跨高分子胶体、矿物质干法纺丝、分子链构、高温烧结晶相化等领域,各制备环节都是非标设备,因此研发难度极大。面对摆在眼前的困难,习近平总书记致哈工大建校百年的贺信激励着整个团队充满信心、刻苦奋斗。在科技报国的青春表达中,温磊带领团队成员查阅大量文献,从纺丝设备的搭建、前驱液的配置、热处理工艺制度的制定到纤维结构的调控,通宵达旦地进行实验攻关,经过不懈努力最终成功解决所遇到的难题。

科研路上常遇瓶颈,“深度思考”是团队学生负责人温磊的应对“法宝”。他意识到,研究生阶段的科研和本科的学习不同,不是通过努力做实验就能获得更好的结果,而是要不断进行深度的思考,“瓶颈到底在哪儿?前辈们都是怎么解决的?他们的研究是否还有进步的空间?如何依托自己的材料背景提出更好解决办法?”在一遍又一遍地问自己之后,温磊对研究方向的认识越发深刻,在读文献时也保持着自身思维的独立性。此外,温磊还认为一定要多经历,这样提高起来是最快的。快乐和痛苦都可以使人成长,但痛苦的效应来的更猛烈一些。比如,学术报告做的不尽如人意,被提问得无地自容毫无生还机会;英文报告磕磕巴巴紧张地一塌糊塌,连看观众一眼的勇气都没有。所有这些经历都不美好,但却能让我们进步很多。此外,团队成员张紫琦认为要和同学、师兄、师姐以及指导老师等多多交流。因为有时候自己的思想可能太局限了,这时旁观者的某一句话可能就在你不经意间点醒你,提供了莫大的帮助。在阅读文献的时候,要注意方法,及时整理目前看过的文献,以免遗忘和浪费宝贵的时间。

1.jpg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竞赛信息

“光威杯”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咨询方式:

联系人:徐奕鹏

联系方式:18600638854(同微信)

电子邮箱:cmtic@csfcm.org.cn

QQ群:279852450

图片4.png

分享到:
换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