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公布了2023年院士增选结果。
赫晓东,中国工程院院士,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
赫晓东,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复合材料学会监事长。长期从事复合材料力学、轻量化结构设计、制造与评价方面的研究,成果已经应用于运载火箭、高超声速飞行器和相关武器装备。
2005年受聘国家高级人才计划,2006年任教育部创新团队负责人,2012年受聘国防973技术首席,2016年受聘中央军委科技委前沿科学技术领域专家组专家,2020年受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力学学科评议组专家、黑龙江省石墨烯及其复合材料产业联盟理事长、黑龙江省人大代表。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均排一)、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排三)、另有省部级一等奖6项、省长特别奖(排一)、2014年获黑龙江省最高科技奖(当年唯一)。发表SCI 论文358篇,7次封面报道,引用超11000次,H因子53,论文被《Advanced Materials》、《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Carbon》等期刊封面报道。出版专著5部,授权发明专利213项,获软件著作权9项,制定国军标2项。
冯志海,中国工程院院士,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
冯志海,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所研究员,国防技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复合材料学会第七届理事会副理事长。长期从事防热复合材料研制、应用基础和工程应用以及碳纤维国产化评价表征与应用技术研究。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学术带头人,中国运载火箭研究院首席专家,获国务院特殊津贴和全国杰出工程师奖。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国防奖7项。目前担任某国家重大专项防热材料与结构主任设计师、国防973项目技术首席等。
陶智,中国科学院院士,技术科学部
陶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曾任中国复合材料学会第七届理事会副理事长。长期从事航空发动机高效热防护的传热理论、高效冷却方法和技术研究,提出了全工况气膜覆盖的涡轮叶片设计等技术,解决了我国某型最先进军用发动机研制中高压涡轮叶片局部超温烧蚀的问题;提出了减小热应力的涡轮盘腔冷却结构设计方法,解决了多个型号发动机研制中涡轮盘重量与寿命难以平衡的问题;提出了航空发动机燃烧与冷却系统热耦合布局的新方法,为我国下一代航空发动机研制面临的超高涡轮前温度瓶颈问题提供了有效解决方案。
科研成果先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等,均排名第一。发表论文285篇,合著撰写专著2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6项。陶智教授所领导的“航空发动机气动热力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是我国航空发动机领域最早的国家级实验室,在评估中多次获得优秀的成绩;所领导的“航空发动机气动热力学”科研团队于2006年首批入选“国防科技创新团队”;所领导的“飞行器动力专业课程教学团队”于2010年获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所领导的“热工基础教学实验室”于2010年获批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所领导的“分布式能源系统实验室”于2013年获批北京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段慧玲,中国科学院院士,数学物理学部
段慧玲,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界面力学,流固耦合力学研究,在国际主流期刊发表论文230余篇,主持基金委重大项目、装备重大基础研究项目等,成果入选十三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优秀成果选编。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会士(ASME Fellow)。现任北京大学工学院院长,中国力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力学学会女科技工作者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常务理事,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盟IUTAM Symposia Panel for Solid Mechanics委员。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和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并获全国创新争先奖、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The Sia Nemat-Nasser Early Career奖、全国三八红旗手、宝钢教育基金会优秀教师特等奖等多项奖励。
张荻,中国科学院院士,技术科学部
张荻,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金属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复合材料学会金属基复合材料分会主任委员。长期从事金属基及构型化复合材料应用基础研究,在复合设计制备、形变加工、构效关系及构型化调控等方面做出了系统的创新性研究成果。
2001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SCI收录论文600余篇,SCI他引23000余次,出版中、英文学术专著3本。主持承担了国家863计划、97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等项目,授权中国发明专利90余项,制定金属基复合材料国家标准3项。基础研究指导和支撑应用研究,为我国多个重大工程创制了一系列的轻质高强金属基复合材料,成功应用于我国航天等高科技领域。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均为第一完成人)、省部级一等奖4项(2项排1)。
李惠,中国科学院院士,技术科学部
李惠,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负责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土木工程复合材料分会副主任委员。长期从事桥梁安全监测研究,提出桥梁力学物理规律与大数据机器学习融合的学术思想,创建桥梁安全诊断物理机器学习理论。
曾任国际结构控制与监测学会(IASCM)理事长,现任亚太智能结构技术研究中心网络(ANCRiSST)理事长、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副理事长、《结构健康监测》(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等国际期刊副主编或编委,结构控制与监测世界大会(WCSCM)等多个国际会议大会主席。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George W. Housner奖章、Robert H. Scanlan奖章,2015年国际结构健康监测年度人物奖等。在《自然》(Nature)和《科学》(Science)等期刊发表SCI论文200余篇。
彭慧胜,中国科学院院士,化学部
彭慧胜,复旦大学教授、中国复合材料学会荣誉理事。主要研究取向碳纳米管/高分子复合材料,在化学、材料、能源、物理、医学、信息等交叉领域从事研究工作。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发表论文300余篇,SCI他引20000余次,H指数84,2018年起连续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出版了4部专著。获授权国内外发明专利78项,其中36项实现了转让转化,制定了2项纤维器件行业标准。担任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学部委员、《科学通报》副主编、ChemNanoMat编委会共同主席和Adv. Funct. Mater.编委。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获国家领军人才、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复合材料学会青年科学家奖、中国化学会英国皇家化学会青年化学奖等多项荣誉。
孙以泽,中国工程院院士, 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
孙以泽,东华大学纺织科技创新中心主任,教授、博导,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教育部优秀创新团队带头人,聚焦高端织造技术与装备领域,突破了高端编织、机织、针织三大类织造装备的关键科学技术瓶颈,成功研制了系列织造装备并大规模产业化,实现了高端织造装备的自主可控,成果满足了国家重大战略和重要民生领域需要,在蛟龙号深潜器、航母等重大工程中得到应用,完成“冬奥火炬”工程重大任务,构建了我国高端织造装备技术创新体系,推动了纺织行业科技进步。
主持完成国家、省部级项目21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8项,获授权发明专利88件,发表学术论文177篇。
郑南峰,中国科学院院士,化学部
郑南峰,厦门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表界面配位化学研究,致力于在分子水平上理解金属纳米材料化学性能调控的本质。
2009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0年获聘教育部特聘教授;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18, 第一完成人)、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18, 第一完成人)、首届科学探索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教育部青年科学奖、中国青年科技奖、东京大学Zasshi-kai讲席奖。现任ACS Cent. Sci.资深编辑,中国科学-化学(中英文)、Chem. Rev.、Joule、Chem、Nano Res.、Innovation、中国科学-化学、Inorg. Chem. Front.等10余种国内外期刊的(顾问)编委。
学会始终坚持
服务科技工作者
服务科技经济融合发展
服务全民科学素质提高
服务党和政府科学决策
团结凝聚起一大批
学术精英、兴业人才等栋梁
9位专家
当选2023年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院士
捷报频传,再接再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