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4日 星期三
欢迎您来到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官方网站
青托工程
【青托工程】青年人才成长故事——郝亚楠
来源: 时间: 2022-03-11 浏览: 6414

青年人才成长故事

—— 矢志初心,不负韶华

郝亚楠,女,1988年5月出生,河北张家口人,中共党员,博士,北京邮电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2011年本科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2016年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由中国复合材料学会推荐,2018年入选第四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随后入选北京市青年骨干人才。目前担任复合材料学会介电复材专委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材料一处流动项目主任、Frontiers in Electronic Materials(电子材料前沿)编辑、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等多个国际知名SCI期刊和中文期刊审稿人。主要从事介电复合材料的设计制备与多尺度表征,包括超细填充粒子的设计改性、介电储能材料和高介电材料等研究工作,迄今主持国家和省部级项目5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青年基金1项等。以通讯/第一作者在Advanced Materials,Nano Energy,Composites Part B: Engineering,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C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30余篇,2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研究成果获得国内外同行认可。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荣获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排名第三)1项。

“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对我的科研工作与个人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我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平台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青托项目”的支持下,学会为我配备了强大的导师团队李龙土院士、张博明教授和党智敏教授,他们为我指明了科研道路长远发展的方向,组织学生间的联合培养与交流,并定期举办学术交流与研讨会为我指点科研难题,提升我的战略思维和学术视野,使我更加坚定了介电复合材料领域的研究,也为我在该领域的创新和突破奠定了基础。

针对介电复合材料研究中的关键基础与应用难题,在≤10 nm的尺度范围内,开展了“材料制备-理论分析-应用探索”的系统性创新研究。独创了“一步溶胶法”,发展了普适的超细纳米晶材料制备技术,解决了介电复合材料填充粒子产量低和易团聚的难题;从微观结构和宏观极化两方面同时验证了小至2.8nm的钛酸钡颗粒依然具有优异的铁电性能,为纳米铁电材料在未来新型电子元器件上的应用奠定理论基础;运用超细纳米粒子特殊的界面结构对有机-无机复合材料进行界面耦合与极化调控,验证了铁电粒子纳米化对复合材料结构与性能提升的特殊优势,在储能、传感等领域实现重要应用。

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和学会组织的交流活动,多次在中国材料大会等会议上做邀请报告,受邀担任第四届能源材料与应用国际会议分会场主席。通过参加学术会议与交流,增进了与同行专家们的合作,使我对介电复合材料前沿与交叉科学问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启迪了我在该领域的创新性研究。通过小同行交流与合作,在介电储能材料的界面结合问题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同时,也将超细纳米填充粒子的优势拓展到柔性传感和高介电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创新研究成果,并新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

“青托计划”为我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在此期间我独立指导的1个博士和3个硕士均顺利毕业,并且荣获了国家奖学金,优秀毕业生等荣誉,毕业后他们均选择进入国家最需要的科研岗位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工作。“青托计划”的结题也是一个新的开始,未来我将在教学育人、科研创新、社会服务和学科发展等方面继续努力,围绕国家重大需求与国际前沿,在介电复合材料领域开展更为深入和广泛的研究,努力成长为综合素质全面、具有国际视野的学术带头人,为我国新技术新材料领域做出贡献,为建设科技强国奉献自己的力量。

分享到:
换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