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欢迎您来到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官方网站
青托工程
【青托工程】青年人才成长故事——杨斌
来源: 时间: 2022-03-10 浏览: 6664

青年人才成长故事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杨斌,男,博士,1988年09月生。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副教授。是中国复合材料学会高级会员、青年工作委员会执行委员、中国力学学会、美国SAMPE学会会员、担任《应用力学学报》青年编委。以第一/通讯作者在CST、Compos Part A等权威期刊发表SCI论文43篇,他引723次,授权发明专利5项,形成团体标准1项。2019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15);2018年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2018年入选上海市晨光学者;2017年获中国复合材料学会“中国复合材料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目前,主持或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任务、上海市科委项目、航天六院项目、上海核工院项目、上海特检院项目等纵向、横向课题二十余项。

在培养期间,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3/1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上海市晨光学者人才项目1项、上海市高新技术领域项目1项等多项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项目。以通讯/第一作者在Composit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Composites Part B: Engineering、Composite Communications等国际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5篇,研究成果获得国内外同行认可。这些成绩的取得与“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的支持密不可分,对我个人成长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我科研道路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青托项目”的支持下,学会为我配备了强大的导师团队周利民教授、王振清教授和李岩教授,他们数次为我的科研方向进行把关,组织专题研讨会对科研中遇到的难题指点迷津,让我有信心继续从事复合材料健康监测与结构力学的研究工作,重点围绕复合材料损伤机理-感知方法-监测仪器-技术应用开展了系统性研究。

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为各向异性,综合构建纤维-基体-层间多种失效模式相耦合的方法,建立了具有最优精度解的混杂/超混杂结构的刚度递减方案,模型精度高达95%以上;针对复合材料早期失效,系统研究了纳米材料填充界面相在温度、水浸泡、湿热耦合环境中的失效机制,建立了界面相性能计算模型,为精准评价宏-微观损伤建立了理论依据。揭示了各向异性复合材料层合板结构中超声导波传导机制,建立了埋入式单S波激发解析解,提出了植入式纤维/基体界面相损伤监测方法,形成了宏-微观损伤感知理论,为复合材料多尺度损伤的定位与定量奠定理论基础。针对典型复合材料压力容器结构,构建了宏观(冲击)-微观(界面)损伤-在线监测信号三者之间的定量关系,采用空间坐标转换方法建立了分段式监测模型,研制了宏微观损伤定位、定量算法,开发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复合材料损伤在线专用监测仪器,为复合材料损伤在线监测与评价提供了新手段。

从事基础研究的同时,基于复合材料多尺度损伤的协同感知奠定理论和建立的宏-微观损伤评价方法,研制了工程监测仪器,借助学会平台积极推广成果应用,并应用于多家大型企业装备的状态数据监测与评价。目前成果已应用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六研究院41所(内蒙动力机械研究所)某型号复合材料发动机微损伤在线监测;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山东海阳核电;上海市特种设备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规模化检验检测单位)等多家企业,实现航天装备监测技术进步、促进复合材料压力容器长周期安全运行能力提升、推动电站高温承压装备检验技术革新、支持核装备服役安全与机动能力保障。

多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担任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层次论坛青年论坛主席、第三届中国国际复合材料科技大会(CCCM-3)分会场主席、CCCM-4及ISCT8分会场秘书等,并在ISCT8发布《碳纤维复合材料压力容器》行业报告;在第四届中国国际复合材料科技大会等大会做邀请报告,并担任Compos Part A, Compos Part B, Compos Struct, Compos Commun等多个国际期刊审稿人。部分相关成果获“光威杯”特等奖(全国唯一)1项。

“青托计划”虽然只有短短的3年时间,在此期间我指导的1名博士和4名硕士均顺利毕业,他们与我一同成长,更是激发了整个团队投身科研的动力和热情,毕业后他们均选择进入科研院所继续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工作。未来我将努力成长为综合素质全面、具有国际视野的学术技术带头人,为我国复合材料结构健康监测的发展贡献绵薄之力,为将我国建设成为装备制造业强国不懈努力。


分享到:
换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