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CM-3分会场主席 李亚智
李亚智,1982年7月本科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飞机结构力学和强度专业,并在西北工业大学飞机机构强度研究所参加工作,1987年和2002年分别获得固体力学学科硕士、博士学位。现任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学院固体力学学科、航空器结构与适航技术学科硕/博士导师,航空结构完整性研究所所长,中国航空学会和中国复合材料学会高级会员,陕西省力学学会理事,《复合材料学报》和《航空工程进展》期刊编委,中国复合材料学会标准工作委员会同行专家组成员,多个国内外知名学术期刊审稿人。曾历任西北工业大学飞机系助教、讲师、副教授,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学院教授,美国麦道飞机公司应力分析工程师、高级工程师,英国Cranfield大学访问学者,西北工业大学飞机结构强度研究所副所长,航空学院航空结构工程系主任,飞行器结构力学与强度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副主任,中国航空学会结构设计及强度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委员会总干事,中国商飞大型客机联合工程队论证专家。
主持过40多项研究项目,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4项,科研获奖6项。主要研究方向为金属疲劳强度、断裂力学以及复合材料结构力学。在复合材料方向研究领域包括纤维增强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分析、结构冲击与损伤模拟分析、疲劳寿命分析与试验技术、结构设计许用值试验研究、紧固件和胶接连接结构载荷分配、应力和强度分析与试验、结构稳定性分析和试验;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损伤与强度分析。
会议专访
提问:请问您是如何走进复合材料行业的?
李亚智:自上世纪90年代后期,在复合材料领域知名学者张开达教授的指导下,开始进行复合材料结构疲劳强度领域研究工作。根据疲劳模量概念,基于单向板简单应力状态疲劳特性,建立疲劳损伤模型,结合应力分析和损伤退化处理,形成预测任意铺层层合板结构疲劳寿命的方法体系。此后,研究领域逐渐拓展到层合板三维应力分析、考虑层间损伤的疲劳寿命分析、层合板分层断裂强度分析以及考虑损伤物理机制的层合板强度准则研究等方面。完成了“复合材料多钉连接的钉载分析与试验研究”航空基金项目研究,和中航工业有关设计研究院所、中国商飞飞机设计研究院等建立了长期研究合作关系,承担了金属-复合材料紧固件连接试验和分析研究、服役环境中复合材料结构许用值试验研究、复合材料结构压缩、剪切稳定性试验研究等一系列型号试验和攻关研究项目。2012年获聘中国复合材料学会高级会员和《复合材料学报》第7届编委会编委,2016年加入中国复合材料学会标准工作委员会同行专家组。
提问:您最近的研究项目、成果,以及拓展的方向是什么?
李亚智:已在国内外期刊、学术会议上发表复合材料相关论文40余篇。目前正在和中航工业一飞院合作,进行热塑性复合材料结构应用民机专项研究;正在和上海交大航空航天新材料研究中心及中国飞机强度研究所合作,开展原位自生纳米陶瓷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研究领域;计划拓展高温复合材料结构热力耦合和强度领域研究。
提问:您如何看待近年来复材行业的发展,您认为还存在哪些问题?
李亚智: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发展,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各层级的试验评价,在力学行为分析和检测手段上尚未跟上材料发展和应用的步伐,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材料工艺和制造技术的发展,结构选材和结构设计还缺少充分的评估依据。
提问:请分析您所从事研究方向未来5年的发展状况。另外,为促进行业发展,您觉得可以在哪些方面推动复合材料产业化?
李亚智:本人未来从事的研究方向仍然是航空航天复合材料的力学行为及其结构强度问题,而复合材料力学发展必须和复合材料产业化进程相适应。
首先,针对传统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体系,国内外已经进行了海量研究,对其材料和结构的力学行为和强度性能有了充分了解,唯象的研究方法和手段趋于成熟。在未来5~10年,一方面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理论研究,建立客观反映损伤机制的强度准则和材料损伤本构,发展多尺度分析模型和计算方法;另一方面是要着力解决扩大工程应用中所带来的力学问题,如材料固化过程中的热力耦合变形控制,低成本材料制备工艺中的力学和材料强度问题、结构设计分析和虚拟试验评价中如何克服结构分析规模和计算稳定性等方面的技术瓶颈、发展高效率的结构强度和疲劳寿命分析工具等。此外,发展新工艺新材料结构分析方法研究,如针对纺织复合材料和夹层复合材料结构的强度和刚度预测方法。
其次,应对高超声速飞行器、高性能飞机发动机发展需求,需要研究新一代特种和功能复合材料。我们将继续深入开展纳米陶瓷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和陶瓷基高温复合材料损伤、疲劳和断裂性能研究,为推进这些材料产业化和大规模应用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