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CM-3第47分会场主席 武湛君
个人简介
武湛君
大连理工大学航空航天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
主要学习经历
2002.1~2004.6,中国地震工程力学研究所,博士后;
1998.9~2001.9,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学博士;
1995.9~1998.7,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学硕士;
1991.9~1995.7,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学学士;
主要工作经历
2013.10~至今 教授,副院长,大连理工大学航空航天学院
2008.07~2013.10, 教授,大连理工大学航空航天学院
2009.09~2010.09, 客座研究员,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
2006.10~2008.07, Research Associate,斯坦福大学航空航天系
2005.11~2006.09, Visiting Associate Professor,斯坦福大学航空航天系
2004.09~2005.10, Visiting Scholar,斯坦福大学
2003.07~2004.09, 副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
2001.09~2003.06, 讲师,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
研究方向
低温复合材料液氧相容机理研究;复合材料低温力学性能研究;复合材料结构健康监测。
多年来在智能复合材料与结构方面开展研究工作。2008年“复合材料制造与结构服役过程在线监测技术”项目获得国防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12年入选辽宁省“十百千”高端人材引进计划;2011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5年获得中国复合材料青年科学家奖。
会议专访
提问:请问您是如何走进复合材料行业的?
武湛君:我从博士阶段开始接触复合材料行业,学习期间受到了杜善义、王殿富等多位老师的悉心指导和帮助,并通过参与复合材料相关科研课题对行业有了了解,确定了今后的科研方向。
提问:您最近的研究项目、成果,以及拓展的方向是什么?
武湛君:近五年,我以第一/通讯作者在本领域具影响力国际期刊Struct. Health. Monit.、Smart Mater. Struct.、J. Intell. Mater. Syst. Struct.、Ultrasonics等上发表SCI收录论文36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3项,授权13项;出版英文专著2部;会议特邀报告8次。完成了一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和青年基金项目),2项工信部民机科研子课题,16项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和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委托项目;目前承担1项国家安全重大基础研究项目(GF973)课题。
面向国家航天重大需求,围绕低温复合材料贮箱安全评价关键问题展开研究。利用超声导波损伤诊断新方法,力图提高复合材料结构损伤定位精度;应用可视低温力学实验方法,揭示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在低温环境下的损伤规律;设计复合材料液氧相容性综合实验表征与评定新方法,揭示热降解与自由基链式反应协同的液氧不相容机理与失效模式。
提问:您如何看待近年来复材行业的发展,您认为还存在哪些问题?
武湛君:近年来我国复合材料行业发展势头非常好,比如碳纤维的生产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局面,多个关键的型号指标取得突破,包括T300,T700,T800等,多个牌号的碳纤维实现批量化生产。碳纤维的技术突破代表我国未来复合材料产业发展不再受制于人。另外,借着高超速飞行器研发的国家战略,我国在极端环境复合材料应用方面也取得了众多优秀成果。
提问:请分析您所从事研究方向未来5年的发展状况。另外,为促进行业发展,您觉得可以在哪些方面推动复合材料产业化?
武湛君:低温燃料贮箱的应用是航天器减重的关键所在,采用复合材料相比金属减重可达20% ~ 40%。随着我国深空探测等关键领域成为未来发展趋势,复合材料贮箱的相关研究十分重要。目前,国外航天计划已实现了复合材料贮箱的应用,而我国还尚未解决复合材料低温贮箱所面临的关键技术问题。因此,未来五年内有关复合材料贮箱的低温性能表征,液氧相容性研究,以及在线健康监测等方面将成为复合材料领域的研究热点。
促进复合材料产业发展,首先,从政府层面要有相应的产业政策支持,举例来说,浙江以复合材料产业为自己地区的发展特点,推动了复合材料航空等相关产业的建设,这些我认为做的非常好。另外从高校方面,科研人员应能更多地做与产业化相关的研究,同时希望学校开展更多的复合材料相关专业,为国家提供充足的工程技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