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30日 星期三
欢迎您来到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官方网站
通知公告
【CSCM群星录·卓越论文篇】南京邮电大学叶文鹏: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来源: 时间: 2025-04-03 浏览: 513

为了进一步推动复合材料领域的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彰显复合材料行业杰出人物的卓越贡献与精神风貌,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将正式启动【CSCM群星录】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汇聚复合材料领域的卓越科研成果,分享复材行业科技工作者的奋斗历程、创新成果与深刻洞见,激励更多从业者投身于复合材料的研发与应用,共同推动行业的高质量发展,为复合材料领域的未来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

 1.png

叶文鹏--2023年度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卓越论文工程入选者

 2.png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个人简介

叶文鹏,男,中共党员,南京邮电大学副教授。博士毕业于南京工业大学柔性电子(未来技术)学院,师从安众福教授。长期致力于离子型多组分有机室温磷光材料的设计合成、性能研究及应用探索,以第一作者/共同第一作者在Nature Materials和Advanced Materials(3篇)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篇,其中,入选ESI热点论文1篇,高被引论文1篇。曾入选2023年度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卓越论文工程,获江苏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24年)、中国光学学会科技创新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8/8,2024年)、中国光学学会科技创新奖郭光灿光学奖二等奖(2024年)、中国光学学会王大珩光学奖学生奖(2022年)等奖项,入围2024年度京博科技奖化学化工与材料京博优秀博士奖。

科研经历

2017年进入南京工业大学安众福教授课题组攻读博士学位,聚焦有机室温磷光材料领域研究。当时,该领域面临两大瓶颈:磷光效率普遍偏低,无法满足应用需求;发光颜色多局限于绿-黄光区,蓝色磷光材料体系的开发受阻。究其根源为传统分子设计中π-π堆积导致的三线态-三线态湮灭,同时分子共轭延长导致光谱红移效应。

针对此,提出“孤立发色团限域”策略,利用离子键作用力强、无方向性、不饱和性的特征,在发色团结构周围引入离子组分,构建多组分的磷光材料体系。通过精准调控发色团离子和抗衡离子组分,构筑了一系列高效率蓝色分子态有机室温磷光材料,最高磷光效率达96.5%,创造了蓝色有机室温磷光的效率世界纪录,相关成果发表在了Nature Materials和Advanced Materials等期刊上。

博士学位论文介绍

离子型有机室温磷光材料的设计、合成与性能研究

有机室温磷光材料因其长寿命发光与高激子利用率等特性,在防伪、信息存储及生物成像等诸多领域备受关注。然而,传统材料设计中为提升磷光效率常需增强分子间相互作用,这易导致分子紧密堆积引发三线态-三线态湮灭,造成激子猝灭;同时分子共轭的延伸更使蓝色磷光材料的设计成为重大挑战。针对这一科学难题,本论文创新性提出“孤立发色团限域”策略,通过多重离子键构筑刚性限域环境,成功开发出一系列高效率多组分离子型蓝色有机室温磷光材料。本论文的一系列研究成果不仅建立了“孤立发色团限域”的新设计范式,而且发展了具有磷光性质的新型复合材料体系,拓宽了复合材料的功能性质和应用范畴。

主要学术贡献和创新成果如下:

(1)多组分蓝色磷光材料体系的开发:提出“孤立发色团限域”策略,利用多重离子键构筑发色团的限域环境,获得了一系列高性能的多组分蓝色磷光材料。研究发现,由于离子键具有无方向性和不饱和性的特征,使得发色团离子周围可以结合众多的抗衡离子,将发色团限域在一个刚性、孤立的环境中,抗衡离子对分子态发色团的孤立限域作用是实现高性能蓝色磷光的关键。相关工作发表后入选ESI热点论文和高被引论文,单篇文章他引达387次,受到了同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同时,被Nature、Chemical Reviews、Nature Chemistry和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等论文重点评述。

(2)兼具高效率和高glum值的蓝色圆偏振磷光材料的创制:结合分子组装建立有效的手性传递,实现了高效率和高glum值的多组分圆偏振磷光材料,其磷光效率和glum最高分别达43.2%和0.13。研究发现,材料中发色团与手性抗衡离子等多个组分的协同作用下,形成了强离子键、氢键及分子间弱相互作用,从而促进了发色团与手性抗衡离子之间的手性传递,这一结构特性是实现圆偏振磷光材料高效率和高glum的关键。

(3)多组分有机室温磷光材料多功能应用的探索:鉴于该类离子材料优异磷光性能,实现了多组分有机室温磷光材料的多功能应用。利用喷墨打印技术,实现材料的信息加密应用;利用离子易与指纹中油脂等富羟基结构结合的特性,实现高精度指纹识别应用。值得一提的是,本论文将磷光材料与环氧树脂复合,制备出磷光复合材料,并成功构筑了电驱动磷光器件,Nature以题为“Electric-blue phosphorescence made easy”进行专题宣传报道(Nature 2021, 597, 10),凸显电驱动磷光器件的价值,推动了有机室温磷光复合材料在集成器件领域中多功能化应用的发展。


长期征稿

诚邀学会广大会员、复材领域科技工作者与青年才俊投稿!分享您的科研突破、行业洞见或奋斗故事。

投稿内容(包含但不限于):个人照片、座右铭、个人简介、科研经历、代表性成果、成果简介等,总字数不超过2000字

投稿邮箱:huiyuanbu@csfcm.org.cn

邮件主题:命名为“CSCM群星录+姓名+联系电话”。

联系人:付   饶 18600638301

              张志皓 17610356616

分享到:
换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