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7日 星期二
欢迎您来到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官方网站
学会动态
【光威杯】第七届获奖团队风采—544号团队
来源: 时间: 2023-12-13 浏览: 5494

一、本科组一等奖团队风采

团队获奖感言

非常荣幸能够夺得本次“光威杯”的冠军,首先,我要衷心感谢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和威海光威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组织举办本次“光威杯”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让我们有机会能够在这样一个宝贵的舞台上展示和分享我们团队的技术成果。同时,我也要感谢我的导师贾晓龙教授,是他的悉心指导和鼓励让我们团队的作品能够脱颖而出。最后,我还要感谢团队成员之间的鼓励和合作,是你们的求实创新、稳扎稳打保证了本项目的顺利推进。

这次比赛为我及团队成员收获颇丰,我们有幸与其他高校的参赛队员进行了深入交流,这进一步拓宽了我们的视野,也让我们获得了宝贵的行业前沿知识。通过这次比赛,我们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与领先团队的差距。然而,本次夺冠只是我们科技创新道路上的一个里程碑,未来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和见识,为下一次的科技竞赛做好准备。

对于复材专业的学子们,我想分享一些心得体会。复合材料是一门偏工程应用的专业,很多复材产品涉及到多个学科的交叉。因此,在学习相关专业知识的同时,要有学科交叉的意识,还需要注重实际的应用研究。我个人鼓励本科生积极参与学校相关实验室的项目研制工作,这有助于提高你的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研究生阶段,我认为在完成学术研究的同时,要积极参与实验室现有项目的研制工作,这为未来找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总之,复材领域需要大量实践和创新才能在这个领域取得更大的成就。愿大家在未来的学习和研究中,不断进步,为复材领域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团队成员介绍

1702448327867844.png

举重若“氢”团队成员合影

举重若“氢”的队名灵感,来源于总书记对我们实验室的碳纤维气瓶的称赞“举轻若重”。团队成员均来自于材料专业,曾多次获得学校学业特等奖学金、多项社会资助奖学金、三好学生、优秀团员等荣誉,多次参与校、院级竞赛并收获颇丰;同时团队还注重产学研协同与社会服务工作,与多家碳纤维缠绕应用基地、厂商合作紧密;成员个人也积极参与各项志愿活动,累计志愿时长超过400小时。

1702448376440625.png

队长:黎何丰

“在忙碌的科研之余,我更喜欢去欣赏未曾见过的风景,远方总是有治愈的力量。”

图片3.png

队员:董敬轩

“科研是脚踏实地的耕种,生活是抬头仰望的云朵,愿每一天的温柔足以浇灌科研干涸的土地,开出最美的花朵。”

图片4.png

队员:李宇辰

“我喜欢通过运动、阅读、旅游、志愿服务等多种方式充实科研之外的生活,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

图片5.png

队员:易健军

“日常生活中,我喜欢听音乐,享受应约带给我的鼓励和宁静,通过音乐释放自己的情感和压力。”

图片6.png

队员:张奕轩

“在忙碌的科研生活之外,我喜欢捕捉生活所带来的幸福感,热爱生活才能热爱科研,从而做出让自己热爱的科研成果。”

团队风采剪影

1702448574527755.png

在科研之余,指导老师经常同组内同学通过羽毛球、网球、篮球等多种体育项目锻炼身体,增进师生感情,展开科研之外的交流和对话。

1702448607692431.png

指导教师和项目组部分学生参与全国高分子年会,学生通过墙报展示、与同龄人交流、参与专家讲座等形式,学习行业前沿知识,进一步拓宽科研视野,丰富了学生对专业领域的认知,也进一步激发了团队的学习热情,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

1702448637445819.png

每年毕业前夕,课题组按照惯例举办毕业季活动,带领全体在读学生前往团建基地毕业旅行,在团建活动中,不仅进一步加深了课题组学生的团队认同感和归属感,也促进了不同年级之间学生的交流与分享,丰富了本组师生的课余生活,欢送毕业生,为大家的学生生涯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二、获奖项目介绍

项目基本信息

微信图片_20231213142456.png

项目概况

2023年3月份,在收到第七届“光威杯”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的相关通知后,贾晓龙教授鼓励和支持在读学生组建团队开展“IV型气瓶复合材料制造工艺及装备”相关研制工作,希望同学们可以通过竞赛的方式,在鞭策自己更快更好完成科研工作的同时,可以借助“光威杯”的平台接触到全国范围内更多的优秀团队,进一步开拓视野,了解行业知识,提高自身本领。

由黎何丰博士提出立项的想法后,得到了贾晓龙教授的大力支持,随即组建了由黎何丰博士担任队长,两名在读研究生(董敬轩、李宇辰)和在实验室完成毕业设计的本科生(易健军、张奕轩)担任队员,形成了“本硕博”梯度的研究团队,围绕项目核心目标,开展任务分解与计划制定,紧锣密鼓地开展相关实验工作。

然而,研究工作的开展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纵使有本组前期研究工作的积累,仍然存在很多难以突破的难点,如大丝束碳纤维难浸润、易起毛的工艺缺点,严重限制了其力学强度的发挥,让团队成员苦恼不已。理论上提高缠绕张力有利于展纱浸润,但同样也会造成纤维摩擦起毛。为攻克难题,团队采取文献调研-工艺参数调节-样件性能验证的方法推进相关研究工作,尝试了如称量法、电阻法、接触角法定量表征树脂的浸润效果,通过改装缠绕设备建立了后置大张力缠绕工艺技术,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1702448743787599.png

大丝束碳纤维浸润表征方法建立

1702448770105926.png

后置大张力缠绕工艺技术方法

项目创新点

(1)采用分基于分子模拟技术实现了对主体树脂结构的选型及微观交联结构预测,基于异氰酸根封端和解封实现了环氧树脂室温储存和中低温快速固化。

(2)基于Roll-to-roll 平台实现了碳纤维/树脂界面力学性能和耐温性能的同步提升。

(3)基于毛细模型理论指导和后置大张力缠绕工艺下,实现了大丝束碳纤维在低磨损缠绕工艺下的高纤维力学强度发挥。

三、团队科研心得

黎何丰:

硕士期间,在参与了研究团队承担的近10项科研项目研究后,我的专业能力得到了大幅提高。转博后,除了工程项目外,学术思维的培养也是非常关键的一环。在日常的科研生活中,保持专注、保持平衡、坚持学习是我认为非常重要的3点,然而更加细枝末节的方法需要大家自己去摸索,适合自己的方法就是最好的。

董敬轩:

有幸从本科毕业设计起接触到课题组对复合材料气瓶制造的前期储备技术研究中,在这其中,我不仅学到了很多复合材料制造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也在气瓶缠绕制造过程中形成了更多理性与感性结合的认知,这对于我后续研究生学习具有很大帮助,在读研期间,我始终坚持学、练结合,用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经验启发理论创新,在这个循环的过程中,最重要的还是广而博的文献阅读与详而精的实验记录,常常实验规律与创新灵感就藏在笔记本的字里行间。

李宇辰:

本科毕设和硕士期间,我参与了组内多项重点项目的实验研究和报告撰写,科研思维和实验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加深了我对于碳纤维复合材料的认识。在日常的科研工作中,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遇到困难不退缩,勇于尝试,开拓思维;此外要多与人沟通探讨,充分利用课题组和学校的优质资源,避免闭门造车、原地踏步;还有一点就是不能拖延,为自己提前设置好各项时间节点,才能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确保各项任务按时保质的完成。在未来的科研道路上我会继续保持,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

张奕轩:

在本科毕业设计期间参与到本项目的研究,让我对科研工作的认识和把握有了进一步提高,也激发了我继续在复合材料领域深造的动力。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遇到相关问题我会查找和提炼相关文献,将文献中的创新点、实验方法和相关理论做好分类记录,这培养了我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希望在科研的道路上不断获得提高与进步。

易健军:

通过参加本次“光威杯”竞赛项目,我对储氢气瓶制备的工艺流程有了深刻理解,同时碳纤维的缠绕成型技术激发了我对复合材料科学的兴趣,也让我下定决心在材料领域继续读博深造。在日常学习工作中,我注重时间的管理,有效地时间管理能够让我快速进入学习和科研的状态,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通过设置任务优先级,聚焦自己的时间和精力,确定工作重点,实现各个击破。

1.jpg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竞赛信息

“光威杯”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咨询方式:

联系人:徐奕鹏

联系方式:18600638854(同微信)

电子邮箱:cmtic@csfcm.org.cn

QQ群:279852450

图片4.png

分享到:
换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