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生二等奖团队风采
团队获奖感言
很荣幸能在这次大赛中获奖,这不仅是对我们团队的技术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肯定,也是对我们所付出的努力和汗水的最好回报。感谢中国复合材料学会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展示和交流的舞台。同时,我们也要向评委们表示最诚挚的谢意,感谢他们以专业的眼光和独到的见解,对我们的作品进行了肯定和指导。我们会以此次获奖为动力,继续努力,不断提高,为科学事业的发展贡献我们的力量。
团队成员剪影
在上课之余,团队成员严格要求自己,将生活重心完全转移到实验室科研方面,每周定时召开组会,分享自己一周的科研情况,包括阅读的文献亮点、从中借鉴到的想法、试验探索结果与下一步的试验规划,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与和同门们的交流沟通中,推进自己的课题进展,做有用、有意义的科研!
二、获奖项目介绍
(1)项目基本信息
(2)项目概况
本作品以轨道高速列车车身轻量化为目的,在金属与热塑复合材料连接接头不引入其他增重物质条件下,首次提出在金属/热塑复合材料连接界面进行微-纳双尺度与机械-物理-化学三方向定向调控的技术,达成金属与热塑复合材料大差异异质材料的高可靠/高强度热连接。该技术实现了金属物化体系表面微-纳双尺度调控形貌快速制备与金属/热塑复合材料界面官能团定向调控及化学成键。实现两者高强连接,接头强度由7.05MPa提高至20.1MPa(近2倍),高于目前同体系材料国内外报道最高强度的21%(意大利团队:16.6MPa),已达到金属/热塑复合材料接头服役性能的先进水平。该技术充分发挥异种材料各自优势,并实现整体承载结构的轻量化,助力高铁局部应用结构进一步减重30%,全车结构进一步减重20%。基于前期在轨道交通领域的项目应用示范,已实现交通载运装备的大幅减重,证明了该技术的可行性。将该技术辐射至其他轻质合金与各应用领域中,可助力我国节能减排目标、实现“双碳”战略的进一步发展。
(3)科研历程
团队学缘结构跨越本硕博,学科交叉,分工明确。团队成员本科生董鹏飞,认真学习专业课知识,积极参与科研项目,综合成绩优异。团队核心成员博士研究生苏健晖,潜心钻研该领域5年,累计发表国际顶级学术论文10余篇,拥有8项发明专利,参与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入选山东省首批研究生党员标兵。团队成员硕士研究生张雪妍、梁圣明、王世嘉均从本科阶段起就加入课题组,基于对专业知识的浓厚兴趣,努力学习材料及焊接领域的各方面专业知识,并皆以优异成绩保研至本校继续攻读硕士学位,以“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更加努力学习专业课程,面向轨道交通领域车体轻量化制造的前沿方向,致力于实现金属与热塑复合材料两种大差异材料的可靠连接。
本项目历时5年,团队成员攻坚克难,实现国际首次微纳双尺度全面调控工艺开发,并成功制备国际首件面向工业应用的大尺寸结构样件,真正实现工业可用。目前,该技术已申请/授权20余项发明专利,发表复材顶刊Composites Part B等高水平学术论文25篇。团队依托国家重点学科、先进焊接与连接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先进连接研究平台,为技术的研发提供强有力的科研保障。该技术制备的产品已通过多家第三方检测认证,拉剪、抗弯载荷等多项指标均达世界领先水平,并斩获全国仅39项的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优胜奖等五项领域高级别奖项。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竞赛信息
“光威杯”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咨询方式:
联系人:徐奕鹏
联系方式:18600638854(同微信)
电子邮箱:cmtic@csfcm.org.cn
QQ群:279852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