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30日 星期三
欢迎您来到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官方网站
学会动态
【复材之声】人物专访第二期丨对话丁叁叁教授:用碳纤维“减重”不“减安全”,中国轨道交通正突破百公里防护极限
来源: 时间: 2025-04-27 浏览: 324

轨道交通的每一次速度跃升,背后都是一场材料的革命。从“和谐号”到“复兴号”,再到时速600公里的高速磁浮系统,中国轨道交通的“轻量化之路”始终与复合材料的创新紧密交织。

本期《复材之声》特邀中车科学家、高速磁浮课题负责人丁叁叁教授级高工,揭开复合材料在超高速列车中的核心突破:

如何用碳纤维“改写”磁浮列车的重量极限?

列车碰撞安全设计为何必须“告别金属思维”?

未来真空管道运输中,复合材料将扮演什么角色?

作为中国复合材料学会轨道交通专委会主任,丁教授还将分享学会如何架起航空、汽车与轨道交通的技术桥梁。让我们跟随他的视角,探寻复合材料如何以“中国方案”托举交通强国之梦。

海报.png

一、丁教授,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系统中,复合材料应用面临的最大技术挑战是什么?您团队如何通过材料-结构创新实现减重与安全的平衡?

丁教授回答:时速600公里的高速磁浮系统对列车的质量要求极其严苛。首先,轻量化和减阻是两个核心指标。其次,高强度材料对系统的震动控制、模态性能以及加工精度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些复杂的技术指标给传统的碳纤维结构设计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为应对这一技术难题,我们采用了碳纤维复合材料,并在关键部位进行了创新性设计。以驾驶舱为例,我们将传统玻璃钢结构的装饰作用转化为承载功能,将外壳、内装、内饰板等系统性地整合在一起,实现了从材料优化到结构优化再到一体化设计理念的全面升级。这种由局部到整体的设计理念不仅显著提升了系统的重量效率和安全性,更重要的是推动了复合材料技术在轨道交通领域的广泛应用。这一创新成果不仅为高速磁浮技术的进步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未来轨道交通领域碳纤维材料的应用开辟了新路径。

二、丁教授,您主持的列车碰撞被动安全研究中,复合材料如何改写传统金属车体的防护设计理念?最具创新性的解决方案是什么?

丁教授回答:在当今轨道交通技术发展中,列车碰撞被动安全研究是提升列车运行安全性的重要课题。然而,现有技术面临着两个根本性矛盾:一方面追求车辆轻量化和高速度,另一方面随着车速提升,对安全性要求更高,撞击防护能量与速度平方相关,且流线型车体稳定性差,还需要通过车身变形吸收能量,同时防撞吸能元件又会增加车重。

针对这一难题,我们突破了传统铝合金和钢制结构的局限性,在车体防护系统中引入碳纤维材料。这种创新性的解决方案实现了材料特性和结构性能的最佳结合:一方面,碳纤维材料具有卓越的高强度和高刚度;另一方面,其轻量化特性又能够有效降低列车重量。通过将碳纤维材料与传统铝合金结构进行协同优化设计,我们成功实现了列车防护系统的轻量化、高强度和高模态性能。目前,我们的实际撞击测试已经达到了60公里甚至更高的速度等级,未来目标是实现90公里的防护等级,最终有望突破百公里级别的防护能力。这一创新成果不仅显著提升了列车的安全性,更重要的是为轨道交通领域的材料技术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三、丁教授,面向下一代轨道交通,您认为复合材料将在哪些新场景(如超高速/真空管道/智能车体)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丁教授回答:碳纤维材料凭借其卓越的比强度和比刚度,在轨道交通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在超高速轮轨、磁浮、低真空管道运输等新兴技术场景中,都需要解决强度、刚度、震动和轻量化的矛盾。就超高速场景而言,碳纤维材料能够显著提升列车的重量极限和运行阻力最小化能力;在大载重场景下(如货运列车),其轻量化设计不仅能够增加列车的载货量,还能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

此外,在智能车体和无人驾驶列车等未来运输模式中,碳纤维材料也将发挥着关键作用。当然,新技术的应用需要在技术与经济之间找到平衡点,并实现技术、经济与新材料的协同发展。

四、丁教授,作为中国复合材料学会轨道交通专委会主任,您认为学会在推动复合材料技术从航空/汽车领域向轨道交通领域迁移过程中发挥了哪些关键作用?

丁教授回答:学会主要发挥了三方面关键作用。其一,它是一个交流平台,汇聚了不同行业、机构的学者、工程师和管理人员,促进信息、技术和观念的交流。其二,学会致力于打造技术共享平台,让各领域人员能分享在复合材料设计、工艺、材料等方面的知识,无论是成功经验还是失败教训,都能为创新提供参考。其三,学会有望成为技术知识积累平台,如标准制定和数据库建设。

在中国碳纤维从高端向民用发展的过程中,信息技术和资源的共享是关键,学会的平台能推动碳纤维技术走向成熟、可靠和经济,实现规模化应用,让复合材料技术更好地服务于轨道交通领域。

从实验室的微观结构设计,到飞驰的600公里磁浮列车,丁叁叁教授团队用二十年的坚守证明:复合材料的价值,不仅在于轻量化与强度的突破,更在于它能够承载一个国家对“速度”与“安全”的双重追求。

当碳纤维与铝合金的协同设计改写传统防护理念,当磁浮系统的“一体化结构”颠覆行业认知,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术的迭代,更是一代材料人“从跟跑到领跑”的底气。正如丁教授所言:“新材料的应用,最终是为了让技术回归服务本质——更安全、更高效、更可持续。”

下期《复材之声》,敬请期待!

分享到:
换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