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30日 星期三
欢迎您来到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官方网站
学会动态
【CSCM群星录·卓越论文篇】合肥工业大学还献华: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来源: 时间: 2025-03-27 浏览: 560

为了进一步推动复合材料领域的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彰显复合材料行业杰出人物的卓越贡献与精神风貌,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将正式启动【CSCM群星录】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汇聚复合材料领域的卓越科研成果,分享复材行业科技工作者的奋斗历程、创新成果与深刻洞见,激励更多从业者投身于复合材料的研发与应用,共同推动行业的高质量发展,为复合材料领域的未来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

 1.png

还献华--2023年度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卓越论文工程入选者

 2.png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个人简介

还献华,工学博士,中共党员,合肥工业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讲师,高电压与绝缘技术团队科研骨干,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特高压用关键环氧绝缘材料,电网工程复合材料及电磁防护材料,绿色环保型电工材料及其回收再利用。在Composites Part B、Small等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高被引论文2篇,获得发明专利授权1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子课题,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科技项目等多个课题。担任Composites Part B、Polymer Degradation and Stability等学术期刊审稿人。读博期间,曾获“北京市优秀毕业生”“北京化工大学校长奖学金”等荣誉奖项,入选2023年度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卓越论文工程。

科研经历

还献华,2016年至2022年博士就读于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先进复合材料中心(师从贾晓龙教授和杨小平教授),毕业后入职合肥工业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高电压与绝缘技术团队(陈维江院士牵头建立)。

博士期间,作为美国波音公司国际合作项目《碳纤维增强热固性复合材料的高效回收再利用》的研发骨干,针对再生碳纤维难以高效再利用的技术瓶颈,提出了再生碳纤维连续化、取向化、表面功能化等创新理念,建立了结构-功能一体化再生碳纤维复合材料的设计与制备方法,形成了再生碳纤维后处理及成型加工关键技术与装备,初步实现了再生碳纤维高值化再利用,为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固废资源的闭环回收提供了技术支撑。

在合肥工业大学任职后,研究重点转向特高压输变电设备用关键复合绝缘材料,聚焦解决该领域“卡脖子”难题。主要开展基础环氧树脂单体的合成与改性、复合绝缘材料的配方优化,以及大型环氧绝缘件的浇筑与固化工艺优化等研究,力求突破环氧基复合绝缘材料在实际工程应用中的技术瓶颈,推动特高压输变电设备用关键绝缘材料的国产化替代。

博士学位论文介绍

再生碳纤维复合材料微观结构调控及其力学与电磁防护性能研究

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回收再利用是推动复合材料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再生碳纤维后处理及其复合材料成型技术是制约复合材料高效、高值化闭环回收再利用的核心因素。还献华的博士毕业论文聚焦于解决再生碳纤维高值化利用难的问题,主要创新点与成果如下:

1)再生碳纤维连续化、取向化技术创新。基于再生碳纤维杂乱蓬松不连续、其复合材料再成型工艺受限的问题,提出了再生碳纤维连续化、取向化解决方案,创新地开发了再生碳纤维规模化流场分散及取向技术,设计并搭建了中试规模的生产线,首次实现了宽幅>300 mm、平均取向度>80 %的连续取向再生碳纤维无纺布的规模化制备,保障了再生碳纤维的高效、高值化二次利用;

2)取向再生碳纤维预浸料制备工艺创新。针对取向再生碳纤维无纺布首创了配套的预浸料成型技术(授权专利ZL201811333338.3),创新地采用梯度浸渍,在实现良好浸渍的同时保持了再生碳纤维的长度和取向,保障了高性能再生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可控制备;

3)再生碳纤维复合材料结构-功能一体化设计方法创新。介于再生碳纤维无法完全代替连续的原始碳纤维再利用于高性能结构复合材料,充分发挥其导电、吸波等特性开发力学性能以外的功能性,使再生碳纤维复合材料产品具有结构-功能一体化的特征,提高再利用价值。通过调控再生碳纤维的表界面微观结构,制备了一系列兼具有优异力学性能和电磁防护性能的复合材料。

 

长期征稿

诚邀学会广大会员、复材领域科技工作者与青年才俊投稿!分享您的科研突破、行业洞见或奋斗故事。

投稿内容(包含但不限于):个人照片、座右铭、个人简介、科研经历、代表性成果、成果简介等,总字数不超过2000字

投稿邮箱:huiyuanbu@csfcm.org.cn

邮件主题:命名为“CSCM群星录+姓名+联系电话”。

联系人:付  饶 18600638301

             张志皓 17610356616

分享到:
换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