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由中国科协立项支持,中国复合材料学会主办的超材料与多功能复合材料青年科学家沙龙活动在中国科技会堂举办,近30位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的优秀青年科学家,围绕相关议题开展交流研讨。本次活动由清华大学副研究员文永正、天津大学教授秦盟盟担任执行主席,天津大学副教授杨言昭、北京化工大学副教授彭聪担任学术秘书。
主旨报告环节,南开大学程洁嵘作“太赫兹超表面波束捷变与扫描技术”报告,从机械调控和偏振复用的维度,详细介绍了多功能集成的太赫兹偏振和波前调控器件。与会青年科学家就超材料的制备成本、超结构的尺度及调控工艺等提问交流。四川大学吴凯以“液态金属热界面材料:机理研究和应用初探”为题,全面解读了液态金属基热界面材料的界面化学反应机理、热阻调控方法及热管理应用。与会青年科学家就液态金属的氧化问题、热阻测试方法等提问交流。北京化工大学杨丹作“高效热传导与电磁屏蔽性能聚合物复合材料的设计与制备”报告,重点分析了基于仿生和多组分复合的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导热、电磁屏蔽及传感性能调控机制。与会青年科学家就材料自修复温度、可穿戴性能等提问交流。
自由发言环节,青年科学家们围绕“超材料设计及精细制备技术”“热管理材料结构设计及界面控制技术”“电磁防护材料微结构设计及应用技术”等热点问题展开讨论,结合各自研究方向,提出了诸多创新见解和观点。其中,清华大学文永正认为,超材料作为一种人工复合材料,将其人工结构的设计思路与热管理材料和电磁防护材料结合,有望进一步提升现有电磁材料和导热材料性能,推动诸多颠覆性技术发展。天津大学秦盟盟认为,当前超材料结构已经在力学和电磁防护领域展现出卓越的性能提升优势,未来通过学科交叉探索热界面材料与超结构的结合,有望大幅提升界面传热性能,保障大功率芯片器件、装备等可靠散热与高效服役。期间,天津大学教授封伟、北京科技大学教授白洋与青年科学家进行了深入探讨交流。
与会青年科学家一致认为,超材料与多功能复合材料作为当前前沿交叉领域的潜在颠覆性技术,具有显著的设计自由度和物理特性可编程能力,将为多个重要行业带来革命性机遇。但是,超材料与多功能复合材料存在相对成本高、批量制备难、结构较脆弱等问题,热管理与电磁防护等功能复合材料的应用场景也较为复杂,对可靠性要求高。如何进一步开展新型超结构加工工艺研发、推进超结构在功能复合材料的应用是亟待突破的问题。未来应进一步释放超材料与功能复合材料“1+1>2”的战略价值,加快构建覆盖“基础研究—原型设计—工程验证”的全链条创新体系。亟需通过系统布局和体系化推进,突破技术成熟度瓶颈,加速科技成果向实战化、产业化转化,推动我国率先填补该领域空白,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技术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