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欢迎您来到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官方网站
青托工程
中国复合材料学会2017-2019年度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科协资助类)总结报告
来源: 时间: 2020-06-16 浏览: 2916

一、项目基本情况

(一)立项单位情况

中国复合材料学会是全国从事复合材料及相关学科的科技与管理工作者自愿结成的学术性、非营利性的全国性社会团体。学会于1989年1月由王俊奎等8名教授倡导并发起成立,1991年8月在民政部注册登记,支撑挂靠单位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会的宗旨是建设我国复合材料从业人员学术交流与行业合作的平台,紧密联系复合材料科技工作者,推动我国复合材料科学技术发展与应用。学会于2016年11月成立第七届理事会,陈祥宝院士为第七届理事长。学会现有理事170名,常务理事57名,荣誉理事114名,个人会员12000余名,单位会员100余家。各级理事及会员涵盖了国内复合材料研究、开发与应用的各个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其中两院院士25名,长江、千人、杰青、青拔、优青、青长、青托等高水平专家300余名。学会下设12个工作委员会、24个分会及专业委员会,主办学术期刊《复合材料学报》及全英文期刊《Composites Communications》。

(二)被托举人情况

自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第三届(2017-2019年度)项目启动,我会有序开展并完成了项目推荐人选的征集、资格审查、函评、会评、中国科协军民融合学会联合体答辩会等一系列工作,共有八名青年人才入选学会青托名单,其中有四名青年人才入选中国科协资助推荐名单,分别为重庆大学的陈立明教授、华南理工大学的褚衍辉研究员、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所的郭安儒高级工程师及大连理工大学的杨雷副教授。

(三)项目实施情况

学会根据中国科协统一工作部署及军民融合学会联合体的工作安排与项目要求,与托举人才签订托举合同,分别为托举人才精心匹配了学科领域权威专家李仲平院士、李贺军院士、武湛君教授、付绍云研究员四位专家为托举导师,并在学术交流、产学研对接、承接政府职能转移等工作中向托举人才进行大幅度倾斜,优先协助托举人才围绕研究领域获得学会专家、智力、信息、项目等资源,倾力树立青托项目作为青年科技人才成长助推器的作用与形象,并带动学会青年工作的全面提升。经过三年的项目实施,四名受托举人均取得了显著科研成绩与荣誉,体现了青托工程的重要意义与作用。

二、项目完成情况

(一)建设政治可靠、又红又专的科技后备队伍。学会将青托工作与近年来着重开展的党建工作有机结合,以培养又红又专的青年人才为目标,探索学术上与思想上“双托举”的工作思路。在这四名科协资助的托举人才中,有三名都是党员,政治素质、思想觉悟高,在其本人单位表现较为突出。学会根据托举人才特点,特意在托举工程实施过程中,加强了红色精神传承工作的力度。学会为托举人才安排的托举导师均在中外学科领域享有盛名,在专业领域为国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也获得了国家与人民给予的高度荣誉。通过了解、学习导师的成长经历与心路历程,托举人才能够更加清晰的认识到国家对青年人才的需求与期望,以及一名青年科技工作者的责任与终身选择,更加自觉自愿地把个人的学科研究、学术创新与推进国家的科技发展、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结合起来,发挥聪明才智与积极性,全身心投入到伟大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中来。

学会推荐四名托举人才担任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以身作则积极投入复合材料后备人才梯队的建设。在相关学术交流与科研工作中,学会要求托举人才作为科技工作者,要努力诠释新时代优秀共产党员的内涵,把家国情怀、科学创新、价值担当和人生使命作为自己的追求,把个人梦与中国梦紧密结合在一起,把个人奋斗融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中。

通过三年的托举工程,四位青年托举人才均交出了令人满意的政治与学术答卷,获得了学科内公认的学术成绩。代表人才郭安儒高级工程师工作在航天科研的第一线,在托举期间其参与了新一代XXX弹头胶接装配、可重复使用飞行器热防护系统装配等国家重大科技工程任务,及863计划子项目、集团重大工艺改进等研究项目,申请国防专利25项,授权国防专利10项,荣获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航天基金会航天基金奖等多个奖项。

(二)成立专家托举团队,制定人才选拔机制。学会根据自身情况,建立青年科技人才评审专家库,主要由院士、杰出青年、长江学者和千人计划人选等专家组成。青托人才的选拔、评审工作根据小同行评议、相关人员回避等原则,由专家库随机抽取专家产生评审组,制定项目选拔机制并进行评审。青托人才选拔方案经过理事会层面讨论通过,已成为学会青年科技人才选拔的样本,有效完善了学会青年工作机制。

(三)科学制定托举方案,签订三方合作协议。在确定托举对象后,学会按照项目要求,由秘书处和青年工作委员会根据复合材料行业现状,结合学会工作情况和人才自身发展需求,在广泛征求与托举人才及其所属单位意见的基础上,制定青年科技人才托举方案。学会与托举人才及其单位签订年度三方协议,明确年度工作任务与考核指标,对托举工程相关各方的工作进行了考核量化处理,保障了托举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完善项目制度与管理。学会先后制定了《中国复合材料学会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管理办法》、《中国复合材料学会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经费管理办法》。两项管理办法的制定与实施,得到了理事会层面的肯定,并获得托举人才及单位的积极认可与配合,为学会青托工作管理提供了制度化、规范化保障。

(五)托举人才学术活跃,成果突出。四名托举人才在项目实施期间,共参加了国内外几十场学术会议,组织举办了近10场复合材料学术沙龙,与国内外专家交流了最新科研进展与成果,扩大了学术视野,促进了各方的交流合作,发表了多篇高水平论文,取得了公认的科研进步。

(六)提升托举人才学术地位。在项目实施期间,四名托举人才获得了职称和职务的晋级,入选多项人才计划,在国内外其他社会组织中均有兼职,在多场国内外学术会议中担任执行主席、分会场主席等职位。提升了托举人才在学会及学科领域的学术地位,为人才成长提供了助益。

三、项目主要绩效

(一)托举平台建设、托举机制创新及成果

1.申报范围全面覆盖复合材料行业。学会根据项目特点,设立了三类人才申报、推荐渠道,广泛吸纳优秀青年人才。一是复合材料应用领域专家实名推荐,二是学会下属分支机构推荐,三是复合材料相关高校院所、科研单位、学会理事/会员单位推荐。申报、推荐渠道的全覆盖,即扩大了人才选拔范围,保障了学会人才选拔的质量,又增强了项目的知名度与影响力。随着项目的实施,青托申请数量逐年上升,相关单位主动咨询、联络,专家积极推荐与参与项目实施,促进了青托项目的快速、健康发展。

2.结合学科特点分类托举。学会根据复合材料学科交叉,产学研对接紧密的特点,将托举人才分为创新、创业两个类型。创新人才以科研和基础研究为主,创业人才以应用研究为主。两类型的托举人才选拔机制范围涵盖了学科相关的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的一线青年科技工作者,突出了复合材料学以致用的学科特点,对学会青年人才选拔、培育工作的方向具有导向作用。

3.严格选拔制度。在青托人才的选拔工作上,学会提出了三个“坚持”,即“坚持同行专家遴选、坚持指标量化评定、坚持公正公开监督”。根据学会青托人才分为创新型与创业型两种类别的特点,评审专家分别对候选人的科研项目、科研规划、专著论文及知识产权、创新性或创业潜力、科技奖励、综合能力、学术交流等指标进行打分,量化了评审内容,选拔结果公正明晰。在评审流程中,学会严格依据项目制度,采取三级评审,首先经过学会秘书处资格审查,然后专家对通过资格审查的候选人进行函审初评,最后根据函审结果抽选专家集中进行会评,经过学会的三级评审后,选出优秀的青年人才到中国科协军民融合学会联合体进行答辩,经中国科协审核及公示无异议后最终确认青年人才托举的名单,从流程上杜绝了人为干预评审结果的可能。

4.建立协同托举双导师模式。学会与托举对象及其所在工作单位三方建立起协同托举模式。在学会推荐导师的同时,被托举人所在工作单位按照协议为培养对象提供必要的科研条件及经费支持,并提供一名单位导师,保证托举对象能够顺利完成托举培养目标。双导师培养模式形成了有效互补与支撑,保障了推举对象的学术水平快速提升。同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会还邀请、引导与托举对象同单位及有合作关系的会员协同合作,在日常科研工作中随时为托举对象提供帮助与建议,乃至开展科研合作。

(二)青年人才选拔、培养、评价等创新实践及成效

1.扩大青年人才基数。学会结合青年奖、优秀博士论文评选等工作,以博士、博士后群体为重点建立起学会高端青年人才数据库。

2.突出同行评议。学会根据复合材料基体材料、工艺、测试、应用领域等类别,邀请专家进行提名、推荐及评审,保障选拔工作的学术标准与公平性。

3.完善、挖掘青年专家库,夯实人才基础。结合学会会员发展工作,扩大学会青年人才基数。同时根据工作业绩、发展潜力及专家评价等对青年人才进行整理与分析,并将相关工作融入学会会员终身学术跟踪与服务机制,形成学会青年工作特色。

4.充分发挥青年工作委员会作用。学会的青年工作委员会由副理事长直接领导,人员结构老中青结合,对相关工作已经形成了长期规划与成熟思路,并汇集了一批青年科技工作者群体。青托工作可由专委会具体负责项目组织工作,保障工作效果与效率。

5.提升知识更新与创新能力。结合学会专业知识更新与继续教育等工作,提升青年人才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支持青年科技人才自主进行科研设计、选题,在促进产学研合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6.参与国内外高水平学术交流活动。学会鼓励青年人才参与第四届中国国际复合材料科技大会、第22届国际复合材料大会等国内外最高水平的学术活动,为他们脱颖而出开辟“绿色通道”,为他们潜心研究提供更有力的保障,激励青年科技人才树立科学精神、培养创新思维、挖掘创新潜能、提高创新能力,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不断超越。被托举人积极参与学会系列学术会议、学术沙龙、研讨会、科普讲座、企业交流走访等活动,扩大了学术视野,提高了学术水平、成果转化与创新能力。

7.重视产学研对接,鼓励创新、创业。学会根据复合材料产学研用联系紧密,注重应用性的特点,顺应复合材料提升性能、降低成本及大规模应用的潮流,鼓励青年人才创新、创业,在提升学术水平的同时促进产业发展。

8.坚持同行评议、学术优先、注重成果转化的原则。根据科协相关要求,学会制定了青托人才评价指标,并与学会青年奖评审、优秀博士论文评审等奖励工作相结合,形成了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的评价机制,注重将定性评价、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相结合,并始终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

9.树立典型,带动学会青年工作发展。学会将青托项目与学会科技奖励推荐等工作有机结合,加大宣传,树立典型,打造精研学术、严谨务实、勇于创新的氛围,推动学科领域青年人才成长。

(三)被托举人的成长情况

陈立明,重庆大学教授

主要从事轻质复合材料结构方向研究,围绕热塑性复合材料夹芯结构设计制备及性能表征难点问题不断探索,相关技术在新款长安逸动等自主品牌汽车得到量产应用。在“青托”项目支持下,取得了一系列成绩。具体成绩包括:

1.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主持新立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重庆市基础研究与前沿探索项目1项,重庆英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项目1项,重庆大学科研后备拔尖人才项目1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前沿交叉项目1项。结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重庆市产业重点研发项目课题1项。

2. 专利申请及授权情况。以第一发明人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

3. 论文发表情况。发表高水平论文28篇,其中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2篇。

4. 开展科技志愿服务情况。积极参与科技下乡活动,到江津区、临朐县等基层企业进行科技指导。

5. 职称晋级情况。2019年9月获评教授。

6. 职务晋升情况。2019年10月担任院长助理。

7. 获得奖励荣誉情况。获得重庆大学十佳优秀青年教师奖,1篇论文入选重庆市科协“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十二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优秀指导教师奖。

8. 国内外社会组织任职情况。任中国复合材料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重庆力学学会理事兼副秘书长,塑性、损伤和断裂国际会议分会场主席,第7届智能材料与纳米技术国际会议学术委员会委员和分会场主席,第四届应用力学前沿国际会议分会主席等。

9. 其他成绩。入选首批重庆英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和重庆大学科研后备拔尖人才培养计划。

郭安儒,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专项主任工程师

主要从事有机隔热材料及胶接装配等方向研究,在软木基隔热材料、极端环境使用特种环氧胶黏剂、高精度胶接装配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经国防科技成果鉴定,部分成果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在“青托”项目支持下,取得了一系列成绩。具体成绩包括:

1.承担科研项目情况。参与新一代XXX弹头胶接装配、可重复使用飞行器热防护系统装配等国家重大科技工程任务,及863计划子项目、集团重大工艺改进等研究项目:

(1)新一代XXX弹头胶接装配,800万,2017-2019;

(2)可重复使用飞行器热防护系统装配,1200万,2018-2021;

(3)XXX装配及检测技术,863子项目,260万,2016-2018;

(4)XXXX弹头批产质效提升技术,集团重大工艺改进,560万,2017-2019。

2.专利申请及授权情况。申请发明/国防专利25件;授权发明/国防专利10件。

3.论文发表情况。发表科技论文28篇(11篇SCI)。

4.开展科技志愿服务情况。担任《nanomaterials》、《航空制造技术》等5个期刊审稿人;中国科协第373期青年科学家论坛执行主席。

5.职称晋级情况。晋级高级工程师。

6.职务晋升情况。2018年8月晋级专项副主任工程师,2019年5月晋级工艺组组长,2019年10月晋级专项主任工程师。

7.获得奖励荣誉情况。2017年被评为院突出贡献技术人员,获得航天科技集团五小成果一等奖;2018年获得航天科技集团科技进步一等奖;2019年获得中国航天基金会航天基金奖,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2018年、2019年连续两年获得院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7-2020年间获得航天一院科技奖励10项。

8.国内外社会组织任职情况。担任中国复合材料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

杨雷,大连理工大学副教授

主要从事复合材料力学等方向研究,围绕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微观损伤机理、超低温力学性能等问题不断探索,取得重要成果。在“青托”项目支持下,取得了一系列成绩。具体成绩包括:

1.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博士后基金1项,横向课题3项,作为骨干成员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2. 专利申请及授权情况。受理国家发明专利6项,获授权3项。

3. 论文发表情况。发表高水平论文2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在重要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参与编写“十三五”规划教材一部。

4. 职称晋级情况。晋升为副教授

5. 获得奖励荣誉情况。入选大连市青年科技之星。

6. 国内外社会组织任职情况。任中国复合材料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第三届中国国际复合材料科技大会分会秘书。

禇衍辉,华南理工大学研究员

主要从事高温陶瓷材料方向研究,围绕材料的结构设计、强韧化以及高温物理化学稳定性等关键科学难题不断探索,取得重要成果。在“青托”项目支持下,取得了一系列成绩。具体成绩包括:

1.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青年项目、广东省自然基金面上\博士启动项目等5项课题。

2. 专利申请及授权情况。受理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

3. 论文发表情况。以第一\通讯作者在Acta Mater、J Am Ceram Soc等重要国际期刊上发表SCI论文30篇,作为主编编著英文专著一部。

4. 职称晋级情况。破格获评研究员。

5. 获得奖励荣誉情况。获评2018新材料国际发展趋势高层论坛青年科学家奖。

6. 国内外社会组织任职情况。担任国际SCI学术期刊J. Adv. Ceram.的Associate Editorial Committee,兼任中国复合材料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硅酸盐学会特种陶瓷分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以及CSTM材料基因工程高通量制备技术委员会委员。

7. 其他成绩。入选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三)主要经验做法、工作亮点

学会根据复合材料学科交叉,产学研对接紧密的特点,将托举人才分为创新、创业两个类型。创新人才以科研和基础研究为主,重视加速科研成果研发和应用,要求具有创新精神和独立开展科研工作的能力,并在复合材料领域取得一定的科研成果,有重要发明或发现者可优先考虑。创业人才以应用研究为主,重点推进科技成果在产业化的应用,要求勇于开拓进取,取得重要工程技术发明或创新,在工程技术革新或推广方面取得一定成就。

在评审中,除了对科研项目、科研规划、科技奖励、专著、论文及知识产权等进行综合评审外,还分别针对创新、创业人才进行创新潜力、创业预期等专项打分,综合与平衡评审对象的能力、成果、贡献与规划,客观、全面地保障项目人选优中择优、因才托举。参与学术交流三期的四名科协资助托举人才中,重庆大学的陈立明教授、华南理工大学的禇衍辉研究员以及大连理工大学的杨雷副教授为创新型人才,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所的郭安儒高级工程师为创业型人才,分别在科研与产业化领域取得重点成果。

此外,学会鼓励和要求托举人才在托举期间至少主办小范围前沿、特色、产学研等学术沙龙活动1场次,采用气氛相对活跃的小范围学术研讨交流形式,营造自由讨论的氛围,与会者各抒己见,产生激烈的思想碰撞。结合科协与联合体的合力,不定期、多形式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促进各学会之间青年人才的跨学科技术交流与合作。如学会合作组织的2018年军民融合学会联合体青年人才托举论坛、2019高技术协同创新发展论坛、2019国际新材料发展论坛等。

(五)社会反响

学会实施的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得到了业内外的广泛关注与好评。三年来申报人数逐年增长。随着托举人才的成长与报道,学会的托举工作已是复合材料界青年人才关注的焦点、热点,咨询邮件、电话络绎不绝,许多知名专家也都联系学会,表示积极参与工程实施并推荐优秀青年人才。学会荣誉理事长、第二期青托导师杜善义院士指出,通过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对在未来非常有希望、创造力旺盛、有望为学科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年轻人进行指导与合作,使青年人才在青托工程支持下得到提高与发展,将对我国复合材料学科的进步起到重要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四、存在问题及建议

1.由于项目开始执行以及拨付经费时间晚于项目预定周期,导致执行经费预算时间较为匆忙,经费使用效果有所降低,且对经费使用连续性也有所影响。建议在统筹规划青托项目进度,保障项目实施时间与经费使用相匹配。

2.托举人才依托项目及学会支撑,在本专业学术领域得到充分的展示、交流与扶持,但尚缺乏人文关怀与人际关系的帮助。建议适当组织青托成员横向开展经验交流等形式的联谊活动,包括跨学科、跨学会的平台建设,促进青托成员更好成长。

3.托举人才在项目实施期间取得了显著进步,但鉴于托举人才均处于学术生涯前期,三年的托举期对人才的成长作用需用更长的时间维度观察与考量,项目的效果评估也应以更长的时间单位去检验。建议建立长效人才跟踪、测评与支持机制,将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的作用发挥至极致。

五、下一步工作思路

未来学会将持续支持托举人才开展产学研对接工作,加强学会在各地复合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的软硬件建设,不断探索,打造全国复合材料产业技术孵化平台及复合材料产业研究院,助力青年人才的成果孵化及应用。研究院以行业技术集成创新、产业化应用和提升产业结构层级为目的,通过集聚创新要素,合理、高效配置各种科技资源,并将成功经验应用到全国范围内的复合材料产业发展优势地区,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复合材料技术创新网络体系。

第三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开展和完成情况总结(资助类).pdf

分享到:
换一个